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效与作用

肾叶白头翁(肾叶鹿蹄草)

来源:http://1zy.cn/ 作者:http://1zy.cn/ 发表于:2023-06-10 12:39:14 人围观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肾叶白头翁(肾叶鹿蹄草)》,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功效与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肾叶白头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肾叶鹿蹄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肾叶白头翁

2、肾叶鹿蹄草

3、肾囊封闭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肾小囊内壁起什么作用)

肾叶白头翁

肾叶白头翁   13707 肾叶白头翁 : 【概况】
异名 白头翁(内蒙古)。
基源 为毛莨科白头翁属植物肾叶白头翁的干燥根。
原植物 肾叶白头翁Pulsatilla patens (L.) Mill.(Anemone patens L.)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0.4cm。根茎圆柱形,顶部常分枝。基生叶5,有长柄;叶片肾状五角形或近肾形,长2.5~4.5cm,宽4.5~7cm,3全裂,中全裂片宽菱形,3深裂近基部,深裂片一至二回分裂,末回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侧全裂片与中央全裂片近等大,不等2深裂,背面有白色长柔毛。花葶直立;总苞钟状,长3.5~4.5cm,密被长柔毛,管部长0.8~1.2cm,裂片狭线形;萼片蓝紫色,卵形,内面无毛,外面疏被长柔毛。聚合果直径约5cm;瘦果近纺锤形,长约5mm,有柔毛,宿存花柱长2.8~3cm,有向上展的长柔毛。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100m一带山地。分布于新疆北部。欧洲和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西部有分布。
【化学】
附 肾叶白头翁多裂叶变种P.patens var.multifida(Pritz.)S.H.Li et Y.H.Huang,对阿米巴性痢疾亦有显著疗效。从根中已分离出多种三萜皂甙成分,已鉴定皂甙Ⅰ为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甙元,皂甙Ⅱ为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
【药性】
《中药真伪鉴别》:“肾叶白头翁作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白头翁入药。”

肾叶鹿蹄草

肾叶鹿蹄草   肾叶鹿蹄草 : 为鹿蹄草科植物肾叶鹿蹄草Pyrola renifolia Maxin.的全草。产于东北、河北。甘、苦,温。 祛风除湿,补肾,止血,温肺,解毒。治风湿,腰痛,各 种出血,咳嗽,蛇犬咬伤。煎服,6~9克;或捣敷。

肾囊封闭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肾小囊内壁起什么作用)

肾囊封闭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肾小囊内壁起什么作用)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排泄。(排出粪便是排遗,不是排泄)

2.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4.尿的形成包括两大过程:(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尿液的排出过程: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6.排尿的意义: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7.血液、原尿(肾小囊中的液体)、尿液(肾小管中的液体)所含有的成份:

(1)血液:蛋白质、血细胞、葡萄糖、水、无机盐和尿素。

(2)原尿: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3)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

8.排泄途径:(1)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2)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3)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9.血尿、蛋白尿、糖尿的区分:

(1)血尿:尿中有红细胞,颜色呈红色,病变部位是肾小球。

(2)蛋白尿: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病变部位是肾小球。

(3)糖尿:尿中有葡萄糖,病变部位是肾小囊。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排泄。(排出粪便是排遗,不是排泄)

2.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4.尿的形成包括两大过程:(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尿液的排出过程: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6.排尿的意义: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7.血液、原尿(肾小囊中的液体)、尿液(肾小管中的液体)所含有的成份:

(1)血液:蛋白质、血细胞、葡萄糖、水、无机盐和尿素。

(2)原尿: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3)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8.排泄途径:(1)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2)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3)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9.血尿、蛋白尿、糖尿的区分:

(1)血尿:尿中有红细胞,颜色呈红色,病变部位是肾小球。

(2)蛋白尿: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病变部位是肾小球。

(3)糖尿:尿中有葡萄糖,病变部位是肾小囊。

髓袢是由髓袢的降支粗段、髓袢的细段和髓袢升支的粗段三部分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血液流经肾小球以后会形成原尿,到达肾小囊中,然后通过肾小囊汇入到肾小管,经过各级小管的重吸收,形成终尿排出体外。

肾小管是由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组成,髓袢是肾小管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髓袢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吸收水和钠离子,从而导致病人出现高渗尿的情况。

尿比水密度大,正常的尿比重在1.010到1.030之间,水的比重1.0。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但真正排出的尿液很少。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内侧紧贴肾小球,两层之间有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所以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对血液起滤过作用的除了毛细血管壁外,还有肾小囊内壁.故选:B

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主要类型:前肾、中肾和后肾。

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都有前肾,但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时期前肾才有作用。前肾的位置靠近体腔的前段,由许多肾小管组成。肾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处膨大成漏斗状,这就是肾口,可以直接从体腔内收集代谢废物。在肾口附近还有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管球,它们利用滤过血液的方式把血液中的废物送入肾小管,肾小管的另一端与一个总的管道相连,这就是前肾导管,末端通到体外。

鱼类和两栖类成体以中肾执行排泄功能。中肾位于前肾的后方,其肾小管一般不能与体腔相通,靠近肾口附近的肾小管外凸成为小支,小支末端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叫肾小囊(包曼氏囊),把毛细血管球包入其中,形成肾小体,它与肾小管一起形成肾单位。尿液由中肾管排出。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成体的后肾位于体腔后段。后肾的肾小管末端形成典型的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肾单位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汇入肾盂,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有的脊椎动物如鸟类无膀胱),再排出体外。

肾脏是由中胚层的中节(mesomere)形成的生肾节(nephrotome)组成的。在无羊膜动物,肾脏的发生要连续经过前肾(胚胎期)和背肾(成体)两个阶段;在羊膜动物则需经历3个阶段,即前肾、中肾和后肾阶段(图10-59)。这3个阶段的肾脏在发生顺序、所在位置和结构特点等方面均不相同。

脊椎动物的肾脏总共可分为全肾、前肾、中肾、背肾和后肾5种类型(图10-60)。

(一)全肾(holonephros)或称原肾(archinephros)从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上的研究资料推断,最早期的脊椎动物肾脏是由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的肾单位组成的。每一肾小管的一端以带有纤毛的漏斗形开口,即肾口(nephrostome),开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的后端通向体外。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即由肾口汇入原肾管,最后排出体外。这种理论上的最原始肾脏称为全肾或原肾。在现代生存的动物中,仅盲鳗幼体和蚓螈幼体中具有全肾。

(二)前肾(pronephros)(图10-61)(表10-6)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要经历前肾的阶段,但只有某些圆口类及少数硬骨鱼在成体时,仍保留残存的前肾,称为头肾,其位置相当于全肾的前部。

前肾位于体腔前端背中线两侧,呈小管状分节排列,这些小管称前肾小管(pronephrictubules)。各类脊椎动物中,前肾小管的数目并不多,例如蛙为3个,位于Ⅱ、Ⅲ、Ⅳ体节处;鸡是12个,由第Ⅴ体节开始;人的胚胎是7个,位于Ⅶ到XIII体节处。每一前肾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处呈漏斗状,其上有纤毛,称肾口(nephrostome),小管的另一端汇入一总的导管,称前肾管(pronephric duct),末端通入泄殖腔。在肾口的附近有血管丛形成的血管球(glomerulus),它们以过滤的方式将血液中所含的代谢废物排入体腔中,借助于肾口处纤毛的摆动,将体腔中的废物收集入肾小管中,再经前肾管由泄殖腔排出体外。这种一端开口于体腔,一端通体外的前肾小管,和无脊椎动物中环节动物的肾管是相近似的。

(三)中肾(mesonephros)和背肾(opithonephros)(图10-61)(表10-6)中肾,或称吴氏体(Wolffian body),是指羊膜类胚胎时期在前肾之后依次出现的肾,位于体腔中部;背肾是指无羊膜类成体的肾,位于体腔中部和后部,相当于前肾后面的其余全肾部分。在一些无羊膜类,背肾的前面部分基本上失去了泌尿的功能,在雄体则被迂回盘旋的输精管所占据(如雄鲨)。从结构上来说,背肾和中肾是基本相同的,下面所谈的中肾结构特点也可以代表背肾的情况。

当前肾执行功能的阶段结束后,血管球失去和背大动脉的连系并开始退化。前肾小管的退化较慢,有些鱼类一直到成体阶段还保留着遗迹。在前肾的后方,一系列生肾节形成新的肾小管,即中肾小管(mesonephric tubules)。中肾小管向侧面延伸,与纵行的前肾管相通,这时前肾管就改称为中肾管(mesonephric duct)。

中肾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中肾管,另一端膨大内陷成为一个双层的杯状囊,即肾球囊(Bowman′s capsule),把血管球包在囊中,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这种包在囊中的血管球称为内血管球,以区别于前肾悬浮在体腔中的外血管球。内血管球由血液排出的废物不是排到体腔借肾口收集入肾小管,而是直接进入肾球囊,经肾小管而至中肾管。这种联系称血管联系,以区别于前肾的体腔联系。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是动物排泄的一大进步。

中肾小管的发生过程最初也是分节的构造,和前肾小管之间有一个过渡,这些靠近前肾的中肾小管还保留有肾口。随同胚胎的发育,中肾小管不断以出芽方式增加,每一个体节的初级中肾小管分生出次级、三级中肾小管,它们各自形成自己的肾小体和迂回盘旋的小管,失去了肾口,也不再呈现分节现象。

当形成中肾时,原来的前肾管纵分为2管:一为中肾管,或称吴氏管(Wolffian duct);另一为牟勒氏管(Müllerian duct),在雌体即为输卵管,这种情况见于软骨鱼和有尾两栖类。其它大多数脊椎动物的情况是前肾管不纵裂为二,待前肾退化时,前肾管即转为中肾管,牟勒氏管的形成是由靠近中肾腹外侧部的腹膜先内陷形成一槽,再包卷成一条管子。

人的胚胎在4周龄时开始出现中肾小管,2月龄时最为发达,肾小体的数目达到80个,但仅30个左右具有泌尿功能。当后端的中肾小管形成的时候,前面最早出现的中肾小管已开始退化。当胚胎达到40mm时,中肾小管即已退化。

(四)后肾(metanephros)(图10-61)(表10-6)后肾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脏,其发生时期和生长的部位都在中肾的后面。后肾在发生上具有双重来源:一部分来源于后肾芽基(metanephric blastema),另一部分来源于后肾管芽(ureter bud or metanephric bud)(图10-62)。

后肾芽基接在中肾小管的后面,也是由肾小管构成。后肾小管数量多,比中肾小管长,迂回也较多,其数量可达450万条之多。后肾小管一端为肾小体,完全不具肾口,另一端和集合管连通。

后肾管芽是由中肾管基部靠近泄殖腔处伸出的一对突起,其末端向前延伸连接正在分化的后肾芽基,在肾内末端一再分支,形成大量的集合管。

后肾发生以后,中肾管(吴氏管)失去了导尿功能,在雄性完全成为输精管,在雌性则退化。牟勒氏管在雌性成为输卵管,在雄性则退化。

综上所述,脊椎动物肾脏的进化趋势是:肾单位的数目由少到多,肾孔由有到无,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


肾叶白头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肾叶鹿蹄草肾叶白头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形成   排出   无机盐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18215288822